在六七十年代,农民的服饰有哪些特点?
2021-11-27 07:54:37 阅读(0)这个问题出的属于历史性问题,六七十年代就是文革时期,是贫穷落后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年代,也是四人帮江青集团横行霸道的时期,那个时候农民是很贫困的,服装有几个特点。一是富裕
这个问题出的属于历史性问题,六七十年代就是文革时期,是贫穷落后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年代,也是四人帮江青集团横行霸道的时期,那个时候农民是很贫困的,服装有几个特点。
一是富裕一些的农民服装特点就是补丁很多,但是可以衣服遮体。
二是普通农民基本都是破衣烂衫,衣不遮体,破布鞋露着脚趾。
三是贫苦农民一家只有很少的衣服,当年我去农民看见贫苦家庭孩子们没有衣服,就是在土炕上一堆棉絮里坐着。
新三年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。美其名曰:艰苦奋斗
热天赤脚短裤光膀子,冷天破鞋破裤破棉袄。
补丁是最大的特点。
在六七十年代,农民的服饰有哪些特点?
答:我是50后,是从六七十年代过来的,我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农民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。
那时统一发布票,人们凭布票买布做衣服穿。有一年困难,每人一年发了三尺八寸布票,连做个短袖上衣都不够,(做个短袖上衣,最起码得用四尺布以上)后来发到了每人每年一丈七尺三布票。我还清楚的记得我们邻居家要娶媳妇,要做两床被子,布票不够用,向我家里借了两丈布票。
那时候人们穿衣服也省,家里哥哥姐妹多的,都是大的穿了二的穿,最后到小的穿。(我是穿我姐剩下的衣服长大的)那时农民的衣服上经常会看到有补丁,上衣补着肩,下衣补着屁股和膝盖部分,因为这些地方,经常干活特别费,这些地方是会先破的。那时破了也不能扔,补上补丁照样穿,那真是一件衣服,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。
那时的布料基本以棉洋布为主,也有斜纹“华达呢”,那时用布票买布便宜,一尺白洋布0.28元,花洋布或者有其他颜色样布一尺布0.40元,“华达呢”是0.60元一尺,那时最好的布料是“条尔绒”布,一尺0.80元,谁买得起“条尔绒”布穿,都是买一尺“条尔绒”布做鞋用,一尺“条尔绒”能做两双鞋面子;后来有条件的结婚时买一件“条尔绒”上衣就不错了。虽然那时布都便宜,不贵,但没钱买不起,又受到布票的限制。
那时的衣服都是家里自己缝制,一个村子里也没有一台缝纫机,再一个让别人做,还要付工钱;我经常看见我母亲在煤油灯下为我们缝补衣服,熬到半夜才睡觉。一年做两双鞋,一双夏天穿的鞋,一双冬天穿的棉靴,下雨天买双解放鞋(到我们叫“球儿鞋”),为的是趟雨穿。袜子穿破了也要补的,那时有专用的木匠做的木制袜板,是专供人们补袜子用的工具。(现在我的相册里还留着一张母亲补过的袜子的照片呢)
那时候,冬天穿棉袄和棉裤,都是光着身子穿的,那时哪有秋衣秋裤穿在里边,就是一个小棉袄,更没有套袄的褂子。(俗称“掘尾巴小袄)农村小孩子是棉袄袖头上都是缝上袜装头,因为小孩爱流鼻涕,不会用手帕来擦,经常用棉袄袖头来擦,如果不缝上袜头,一冬天穿下来,那棉袄袖头是曾亮曾亮的,是擦鼻涕擦的。
那时候人们穿的衣服,基本上都是蓝、青(黑)色的,偶尔有个穿花布衫和花棉袄的。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,曾经流行过一阵子军装色,也就是草绿色;我记得那时买不到军装布,我家用生产队里分的棉花,自己纺线,织了一个小粗布,把白色的粗布染成了草绿色,又让我们邻居(那时新搬来了小两口,他们会裁缝),给裁剪了一下,自己缝制了一身草绿色衣服,戴上红卫兵袖章,来到学校里,也过了一把穿军装的瘾。
时移境迁,改革开放以后,个体经济活跃起来,各种化纤布料的产生,各种各样的布料都有,再也不是那个年代的单一的棉布布料,并且这些布料不用布票买,慢慢的废除了布票。
现在农村人们穿的五花八门,春夏秋冬的衣服挂满衣橱。还有点年轻人专买那膝盖上露着窟窿的牛仔裤,说穿这样时尚、赶潮流。价钱就更不用说了,有一千多元的,几百元钱的,还有各种名牌的。有的年轻人买来的新衣服穿一次就不喜欢了,就不要了,再买新的 。
这说明什么,社会前进了,人们有钱了,穿着打扮也赶时髦了;像我们小时候那个时代,穿的衣服一去再也不复返了。
(希望年轻人看到我写的悟空问答,别笑话我)
特点鲜明:破、烂、旧、薄和补丁!
紧的裤带,其实就是一根用稻草搓成的粗绳子,12岁之前是没有裤子穿的,有补丁衣裤穿的家庭算是富有的人,当然村社的干部家里还是算上等公民了。
补丁
不仅是农民,全国人民都蓝加黑或兰加灰。
就一个特点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