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取消

首页 搭配推荐

宋代文化美学巅峰之后,我们为什么喜欢上大红大绿?

2021-12-06 06:16:56 阅读(0)
宋代文化巅峰之后,我们好像忘记了如何审美。画家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:“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,但美盲很多。”一、大红大绿


宋代文化巅峰之后,我们好像忘记了如何审美。画家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:“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,但美盲很多。”

一、大红大绿

吉林大学教授也曾在2018年毕业典礼上发表过这样的演讲:

“看看我们的校园里,许多男同学穿着一条大短裤,露着带毛的双腿,穿一双拖鞋,身披庄严的毕业礼服满校园逛。你们觉得美吗?

今天,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,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中国人的标准,基本上就是服饰与行为。

相对于其他亚洲人,中国人的服装搭配比如衣裤、鞋帽、鞋袜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体的,远远一看便知道是中国人。”

我们的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根基,值得我们去寻找、品读、学习。可是现在,对美的麻木、对实用性的追求、美学教育的缺失,使我们渐渐失去了审美能力。

四川省安岳县有一尊石窟佛像,原本神态悲悯安详,整体造型兼具唐代之浑厚和宋代之精美。当地信佛的村民,却嫌弃佛像老旧,给涂上了油漆,满山的佛像,变得廉价感十足。

他们怀着对修护文物的热情,有着满满的心意,却唯独缺乏对艺术的审美。

太多国人的审美,还停留在“红红绿绿的多喜气”、“金灿灿的就是好”。

这是已经多次改版和设计的小学课本,有人吐槽比30年前更丑了,作为对比,日本的小学教科书已经美成了绘本。

二、招牌

前几天,有网友发帖吐槽:上海常德路的店铺,招牌全被换成了黑底白字。

搭配上路边一排整齐的小白花,好好的面馆简直变成了“灵堂style”。大晚上的想进去吃一碗正宗老上海黄鱼面,估计都要鼓起巨大的勇气。有人戏称:只要审美够独特,天天都是清明节。

被太多市民吐槽后,一夜之间,这条街道已经被责令整改。不过,整改后的样子,我们也不敢有太多的期待。毕竟,中国随处可见的招牌,常常是丑得整整齐齐。

配色不是?人的黑底白字,就是像番茄炒蛋一样的红配黄。又或者饱和度极高、十分辣眼睛的大黄大绿。

对比之下,其他城市的街头招牌简直美哭了。比如蕴含着浓浓烟火气息的香港街头,霓虹闪烁的招牌成了拍夜景最好的取景地;比如繁华张扬的东京街头,乱中有序的招牌中暗藏着经典的朋克美学;比如纽约时代广场特立独行的灯红酒绿,无论白天夜晚都给人以美的享受。

前段时间,一条关于新版《倚天屠龙记》的微博上了热搜。

有人从灵魂深处发出了迷惑:“最近古装剧的妆发到底是怎么回事?从不觉得自己是脸盲,直到看到这张新倚天照片。张无忌的老婆们长得一模一样也就罢了,张无忌和他的老婆们长得也是一模一样。”

现在的国产古装剧,全都是清一色的韩式平眉大眼睛斩男色唇釉。

没有古代美人的韵味也就罢了,千篇一律的流水线妆容实在让观众无法不跳戏。

我们的童年,还有制作精良的87版《红楼梦》、《仙剑奇侠传》、《大明宫词》可以看。而现在的小孩到底做错了什么,要让他们从小看着这样的电视剧长大......

说到小孩,之前,北京大观园的魔幻蜡像也是把小孩们给吓哭了。

三、精致与认真

中国式审美,曾经真的美过。我们的祖先焚香饮茶,插花制香,既美丽又浪漫。恐海棠睡去便烧红烛,懂得体会画船听雨眠,懂得欣赏微雨燕双飞。

“人面含鱼的彩陶盆,古色斑斓的青铜器,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,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;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,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,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。”

而民国时期的广告排版水平,也是令人忍不住惊叹。连大作家鲁迅也是个被耽误的设计师。

之前被群嘲的河北天子酒店和济南“佛跳墙”,和“飞天之吻”如出一辙。

还有宜宾的五粮液、白洋淀的金鳌、阳澄湖的大闸蟹……中国式审美是“草木敷荣,不待丹碌之彩。云雪飘扬,不待粉铅而白”的色彩美学,是“由隐而显,由虚而实”的构图意境,是“虽为人作,宛自天开”的巧思妙筑,是“明月停辉、风竹驻影”的娴静清雅,是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”的寂静深远!

意境悠远、平淡天真的宋瓷代表着中国陶瓷的最高成就,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和澄净优雅的釉色传递出中国传统的生活美学。

“独运墨而五色具”的中国绘画,采用单一墨色创造独特的文化意境,由隐而显,由虚而实” ,意境深远!

不用一钉的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,构筑出或富丽、或素雅的空间感受。园林是建筑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,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集大成体现者。

四、美学巅峰

宋代美学则是整个中华美学代表。正如陈寅恪先生对赵宋艺术的称颂: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。

因而宋代的文化艺术是批量性的输出,文化人物们的艺术贡献不仅仅是单项的领域。譬如人见人爱的苏轼,诗词书画样样全,欧阳修,辛弃疾虽为武将,却不失文人风度,一来带得了兵打得了仗,二来作词能力也不在苏轼之下。

唐代诗画的韵味壮美雄浑,到了宋代,唐韵逐渐淡化,取而代之以含蓄、内敛、和谐、静谧的感受发展。

宋之书法造诣自上而下也是传承颇深,上有徽宗个性化字体瘦金体的出现,下有蔡、苏、黄、米四大家的书法艺术成就,苏轼的《寒食帖》中见他真性情,被列为三大行书之首。

宋代绘画美,简单、含蓄、谦卑、轻柔、空灵,在困顿中浪漫,在缺憾中称赞,山川,花鸟全然独具生命价值,《清明上河图》和《千里江山图》便是宋代绘画造诣最好的解释,观画同时,身陷其中,不可自拔,人画相通,此时此刻就达到了领悟宋代艺术的最高境界。

说宋代词美,画美,又不得不兼顾其宋代瓷器的美。作为爱茶之人,对于茶具的讲究更是不在话下,一套瓷器带来的美感,更加丰富了喝茶的韵味。用俗话讲这是“讲究”,高雅一点称之“有品位”。

宋代瓷器的美是质朴的,与唐三彩的花花绿绿相比,“提纯”是宋的特色,这种大道至简,返璞归真的风格,实在是让人心旷神怡。

爱瓷器的人且细细观看“汝窑”瓷器:点点青色,点点蓝,点点粉色,点点紫。用徽宗的“雨过天晴”命名最贴切不过,好一个雨后氤氲的朦胧美,这是一种万物折射雨后阳光美感。或是看定窑的白瓷,更是简洁得如处子般纯真,不施粉黛,仅以纹样装饰,静谧之中似乎有含苞待放之势,思来想去,好像能用昙花一现这种美感形容,岂不美哉。

宋的美感,是全面的,私认为它既然是内敛细腻展示,通过精心雕琢,看美的眼睛就要温柔许多。

如果艺术只是上层人士的消遣和爱好,那么艺术就会变得狭隘。可是宋的艺术自上而下的蔓延,从深宫中推广到乡野间,世俗化和平民化的特色就把这些细腻的美展示得更加丰富多样。

这一点可在孟元老的《东京梦华录?序》中看到:辇毂之下,太平日久,人物繁阜。垂髫之童,但习鼓舞;班白之老,不识干戈。时节相欢,各有观赏……举目则青楼画阁,绣户珠帘,雕车竞驻于天街,宝马争驰于御路,金翠耀目,罗绮飘香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,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。八荒争凑,万国咸通。集四海之珍奇,皆归市易;会寰区之异味,悉在庖厨。花光满路,何限春游;箫鼓喧空,几家夜宴。伎巧则惊人耳目,侈奢则长人精神。

这便是城市大众通俗文化美感的的盛世狂欢。观宋代美术好似进入一个大的艺术博物馆,这个博物馆可以是寂静的,仿佛置身山水之间,一切都变得缓慢了,时间慢了,步履也轻盈了,感受最深的是一种雅致。但是它似乎又带着某种喧嚣,有点晨间刚刚在山水间洗礼,晌午又随着《清明上河图》的人物窜动回闹市中的感觉,尝到了人间烟火的味道,谓俗又非厌俗。

这么丰富多彩的艺术冲击,宋代美学在各个领域的辉煌成就,都足以让世人顶礼膜拜。我在想,既然宋的美并非高不可攀,为何不将此藏纳在生活的方方面面。都知当下的社会,太过浮躁和心急,走得太快也就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事物。

人活一世,某些人生境界难以参透的时候,不妨停下来观其美好。爱词者读读宋词,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曲子和当下的曲子有何不同,虽然宋词的大部分音律已经遗失,但是歌词却保留至今。

读宋词的古韵味和当代歌词的白话感差别随着而来,譬如当你在吟诵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,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”时,却不由自主地唱了起来,朗朗上口又不失风雅,这种感觉太妙了。

爱画之人,凝视着一幅图,这山川花鸟,动人非凡,眼睛也不再想从画上移动到手机上,这不也是一桩美的享受吗?花上百文钱,买上一套有着宋美学韵味的瓷器,且不管它是真是假,是不是古董有收藏价值,剔除满身功利心,只看茶水在晶莹的器皿中荡漾出丝丝涟漪,岂不快哉。

这些个闲情逸致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,走得慢一点,缓一步,让心沉下来,私认为配合宋的美学,雅俗共赏之间,可观自在,识得自我,也能成就自我。我们不管这叫附庸风雅,也不会称之为做作,总觉得这是一种禅宗的意味在里面,在静谧里悟道,又或是在闹市中超越。

这种赵宋的美感显现方式,似乎和人生境界有了联系。宋代美学是雅俗共赏的,宋代的士人们也就领悟到了雅俗之辨不在于外在形貌,而在于内在心境,因而他们的活法就是采取现身于尘间,俯仰于世俗的生活态度。

这一点的确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超脱境界,按照东坡先生的说法:凡物皆有可观,苟有可观,皆有可乐,非必怪奇瑰丽者也。

是此,既然左脚踏进了宋代的雅致美学,右脚也涉足在了宋代的世俗美学。我们怎么就全部忘记了,只剩下大红大绿、金光闪闪。

查看全文
编辑推荐
猜你喜欢